
聊產品設計前,先來聊聊失敗的產品
產品失敗的主要三個原因
- 錯的前提:消費者不感興趣的產品
- 錯的推行:行銷、銷售的模式,沒有達到預期的市場能見度
- 錯的營運:產品的功能、可考度無法達到使用者期望的最低門檻
上面任一個失敗都會導致一個失敗的產品,換言之,必須都做對才能成功。
前Google工程總監、史丹佛大學創新講師暨顧問Alberto Savoia,在《爆賣產品這樣來》寫到:大部分的產品都會失敗,成功反而是個例外。讓正在設計旅遊產品的我鬆了一口氣(喂~這樣對嗎?)
因為失敗的機率很高,所以需要利用工具與方法來做產品測試,經過多次的測試與調教,提高做「對的事」的機會。
前一篇文章 B2B 拓展國際市場系列 | 評估新市場潛力 有提到,我們如何計算市場規模,再決定要不要進入新的市場與目的地。當時用過往的數據,假設「目標客群有1%的人願意/需要購買這個產品」,這次使用新的方法做假設,可以更明確劃分出市場。
測試前先做市場接受度的假設
書中提到的假設方式叫XYZ假設:至少X%的Y會Z
舉例:至少5%第一次造訪曼谷的人會願意花3000元購買曼谷城市套票
裡面包涵目標市場的比例(X)、目標市場的描述(Y)、目標市場消費者願意付出的代價(Z)
為了能真的務實地做測試,需要縮小目標市場:
舉例:原本的目標市場是第一次造訪曼谷的人,縮小成:在泰國自由行Facebook社團中,第一次到曼谷自助旅行的台灣旅客。
有了假設後,在實際測試時就可以知道,離原先的預想有多遠,以及調整後需要達到的目標。
沒有產品前該如何做測試?
前型設計工具(Prototyping)
書中所舉的例子:IBM的語音轉文字電腦,數十年前還未發展此技術,但為了知道使用者會不會購買和使用這個技術,所以放了一個假的電腦主機,當使用者對著麥克風說話時,房間的另一側有打字員將使用者說的話一字不漏的打出來,並顯示在使用者的螢幕上。
前型設計對我來說不是太新的概念,有學過產品設計的人應該都聽過最小可行性商品MVP的概念。產品開發之前,可以先把構想製作成一個商品網頁,推送給潛在消費者,依照消費者的反應來評估市場的接受度。消費者必須付出一些代價,像是留下資料或是付費,才能確保商品上線時,消費者是真的會掏錢購買。募資平台把這個測試商品的需求完美地轉變為他的商業模式,會上架到募資平台的商品,原意就是用來測試商品與想法,確認有足夠的消費者願意付費購買才繼續後面的開發與製造。只不過現在募資平台上很多都是成熟商品,不是為了測試市場才放上去的。
實體店也能做出前型設計,這點就很吸引我。
書中舉例,若你想開一間實體的二手書店。你可以先在想開店的街道上短租一個店面,掛上書店的招牌或告示,測試有多少路過的人會走進店裡。甚至在店裡放上少許的書籍,佈置地像是即將開幕的書店,詢問進店的客人在尋找哪些二手書,以及可以接受的價格。這些行為數據都必須被記錄下來,與前面的XYZ假設對照,驗證假設的正確性。在這個過程中,透過Prototype與假設的調整,逐步提高構想的成功機率。
創造自己的第一手數據?
利用以上的前型設計工具,在測試的過程中就可以獲取第一手的數據。書中也分享了「數據比意見還重要」,意見容易有偏差,足夠客觀的數據來佐證意見,才是較佳的方法。能用的數據必須符合以下標準:
- 新鮮度:愈新的數據愈好。疫情這兩年半的影響,或許已改變消費者的行為與思考模式,過去的數據已不符合現狀。
- 強力關聯度:數據本身必須適合與要下的決策有高度關聯性。
- 確知來源:二手數據常無法得知資訊蒐集與篩選的方式,也無法確保數據整合時是否受到偏見造成偏誤。
- 統計顯著性:足夠的樣本才能確保結果具有參考性。至於多少的樣本才足夠呢?文中案例的樣本數約300份,也提供給大家參考。